開放研究貢獻人員身份識別碼

Thumbnail
什麼是研究人員的身份識別碼ORCID
ORCID的全稱是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entifier,為開放的研究員和貢獻者ID。 ORCID也是創立該識別碼的國際性非贏利組織的名稱。 科研人員在學術交流和成果管理中經常遇到的兩個嚴重問題是身份無法分辨和標識不統一。 這不僅會造成在同名作者之間難以區分,而且會導致成果管理機構在作者識別方面的巨大混亂。  ORCID是全球化解決這些問題的標準化措施。 有人或許會問,發表的論文有作者署名和所屬機構,為什麼還要ORCID? 本文將從ORCID的註冊方式、工作流程、作用、自動更新功能等方面簡介這一重要內容。 ORCID的註冊方式和工作流程 ORCID組織成立於2010年,旨在為作者、出版商、基金資助者等提供服務。 ORCID用於識別作者,其意義類似於在文獻引用領域使用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數位物件識別碼)標識文獻。 DOI是論文的”身份證”,一文一證。 ORCID是作者的學術”身份證”,一人一證。 一旦擁有ORCID號碼,無論作者身處何地、更換了什麼單位、更改了郵箱,都可以精準追蹤。 任何人都可以在ORCID的網站免費快速註冊,獲取ORCID號碼,即一串由16 位數字組成的號碼。 註冊時只需輸入姓名和電子郵箱,無需填寫出生日期、性別、電話號碼等個人隱私資訊。 使用者在ORCID系統中可以添加教育經歷、工作經驗、發表作品、個人網站網址、社交媒體帳號等。 ORCID是一個開放平臺,你可以在上面分享願意公開的論文發表資訊,也可以通過隱私設置功能,選擇”對所有人開放”、”對信任的人開放”或”僅對你自己開放”。 這些特徵類似於微信等社交平臺。 ORCID 系統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三步: ORCID的作用 一、避免投稿時的作者身份混亂 大力推廣使用ORCID能夠避免作者姓名的混淆和混亂。 在身份證件的管理方面,人們所熟知的措施是使用政府頒發的帶有生日、性別和照片的身份證或護照。 在社交媒體帳號的管理方面,人們所熟悉的措施是註冊與實名認證手機號碼或郵箱綁定的社交帳號,例如微信或QQ。 在學術論文發表方面,人們過去只能依靠姓名和所屬單位來標識作者身份。 但是,中外科研人員有很多人具有相同的姓名,甚至相同的工作單位。 因此,單從論文上看,有時無法識別作者。 另外,同一作者在不同的論著或科研管理工作系統中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姓名和電子郵箱,尤其是使用不同的英文全拼或簡寫形式以及英文名與英文姓氏之間的排列順序。 而且,同一作者在不同的期刊投稿系統(例如《Applied Energy》)和成果檢索系統(例如SCOPUS)中可能會註冊不同的身份資訊。 這些身份資訊不一致的問題不僅會造成成果管理的極大混亂,而且會影響學術傳播、論文引用率和學術影響力。 ORCID的目的是為每位科研人員設置全球通用的唯一身份標識,用於所有學術平臺和檢索系統。 人們透過在ORCID 平台檢索某人的ORCID號碼,可以查閱到學術發表記錄,如果這些紀錄被作者在ORCID 系統中公開的話。 目前全世界已經有上萬種期刊在作者投稿時建議作者提供ORCID號碼,而有幾千種期刊則強制性要求作者必須提供ORCID號碼。 隨著對學術身份管理的國際標準化要求日趨嚴格,預計ORCID會被更多機構強制性採用,而且在未來的發表論著中可能會在作者姓名後面添加ORCID號碼,以便讀者正確識別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期刊論文已經要求在開列的參考文獻中列出每篇文獻的DOI(數位物件識別碼)。 這些都是學術成果管理國際標準化方面的發展趨勢。 因此,建議每位科研人員儘快註冊和管理自己的ORCID號碼。 二、幫助審稿人登記同行評議記錄 許多科研人員不僅自己撰寫發表論著,而且經常被邀請評審同行的作品。 有些期刊公佈政策規定,審稿人可以在審稿系統中輸入自己的ORCID號碼,以便ORCID系統登記審稿記錄。 人們透過在ORCID 平台檢索某人的ORCID號碼,可以查閱審稿貢獻,如果這些記錄被審稿人在ORCID 系統中公開的話。 科研人員對學術領域的貢獻,不僅包括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包括審稿貢獻。 […]
Last Updated : 2023年 10月 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