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們透過「期刊編輯考量要點」來分析該如何有效增進你的論文投稿成功率,也提到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期刊時,應該同時考量期刊的宗旨及範圍以及同行評審機制。 在進入成功期刊論文最佳實踐指南主題之前,這周我們將討論論文的實際議題。
當我們寫一份文章的時候,第一個問題要問 “誰是作者?”。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淺而易見,但仔細想,會發現其實沒有簡單。署名作者即代表這位人士主導了論文當中提及的研究,作者名字的順序也是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如果我們將作者寫錯了極有可能導致不可意料的後果。一起來了解為什麼署名作者這麼重要。
什麼是作者(authorship)?
在文學界中,作者即代表了某份文章的創作者。但在學術界中,作者代表的意思遠多過於那些。 有許多的期刊遵照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的定義,而想擁有作者資格,必須滿足以下所有四大條件:
- 在研究設計、收集與分析數據的實質貢獻;
- 草擬或修改任何重要研究知識內容;
- 提交論文前的最後審稿及同意人;
- 同意“為所有研究內容”負起全責以確保
- “所有有關研究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的問題都已經適切地調查且解決”
如果論文的作者是組織為單位,則需要組織名稱清單之外,還需要所有滿足以上四大條件的所有參與人員姓名。
誰應該被歸類為貢獻者(contributor)?
當有人未滿足上述四大條件而無法被署名為作者時,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建議使用”致謝(acknowledgment)”。 這兩者的差異存在是為了要區別誰應該為公開發表的這一份論文負起全部責任,因此,只參與研究某一部分的人員則不適用此標準。雖然該部分人員的貢獻也許是不可或缺的(例:資金支援或實驗室技工),但他們與此研究的緊密程度卻遠不如「作者」。
當決定如何致謝貢獻者時,越清楚的描述越能減緩某部分人員無法被歸類為作者的負面情緒,舉例來說,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建議以下:
- “participating investigator,”
- “served as scientific advisor,”
- “provided study patients” and
- “participated in the writing or technical editing of the manuscript.”
為什麼作者署名這麼重要?
如以上所述,作者署名的目的是為了使公眾問責時有目標對象。 學術界能夠持續運作是基於我們對彼此的信任,如果我們無法自信地倚賴他人的研究,那麼我們追求知知識的腳步必然停止。 如果一個人能謊造誰主持該研究,那我們怎麼能相信他所提供的數據或發表的論文呢? 因此,署名適當作者這件事情對於我們努力促進學術合作及知識分享的信心是至關重要的。
可信賴度並不是作者署名錯誤引起的唯一問題,當提交的論文需要額外審查時,公眾需要接觸能回答問題的核心人物。 研究,顧名思義就是鑽研考究,挑戰現有的知識並測試其穩固性。如果我們無法與正確的人員進行溝通並評估研究的優缺點,那這個學術研究對我們來說是無用武之地。 再者,同行評審的目的即重視這些耕耘該領域的作者,並請他們評估了解新研究是否對於現有累積的知識有新進展以及指出未來可以繼續研究發展的機會。
更甚至,作者署名錯誤可能招致團隊的不和諧。 試想想下列情況:一群人共同開了一個項目,但只有一部分的人被署名為作者,這些被排除的成員可能會認為自己被輕視進而拒絕未來的任何合作。這樣的怨恨可能導致重要學術新發現被故意隱藏或是被人為惡意操控。多年來的心血轉眼毀於一旦,只因為參與單位無法在署名作者方面達成共識。
最後,請記得任何在提交論文後才引發的作者署名爭議而導致你的論文或未來的論文接收率降低,責任不會是在期刊編輯們身上。從刊物編輯的角度來看,該研究論文的價值在於其可信賴性。 期刊必須要能夠確保任何刊載的內容都是被徹底檢驗過且潛在研究來自於堅固穩定的驗證。如果編輯們無法自信地介紹,他們為何要冒這個風險呢?
TIP: 即使你投稿一份相當嚴謹的研究論文至期刊,但作者歸類上卻有明顯爭議,那你在期刊編輯中就已經失去信賴。只要在提交論文之前,提前與潛在共同作者達成共識,這就是可以避免的問題,
現在我們已經充分了解不適當的作者署名風險,接下來兩篇文章將介紹最佳避險方法與如何在提交之前重複確認並發現作者分類問題。
需要英文編修,就找Wordvice。
| 寫作資源 | 論文英文編修 | 學術論文翻譯 | 課堂作業英修 | 服務價格 | 常見問題 |